第二期“一带一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培训班首次在港揭幕
第二期“一带一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培训班7月24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开班,活动将持续至8月5日。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指导,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瑞士、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埃及、保加利亚、泰国、巴基斯坦及中国香港的航天机构、高等院校及产业界的学员齐聚香江。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致辞时表示,首届培训班于北京举办,本届特意选址香港,意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区位优势、开放科研环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强调,香港作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及更多国家参与者创造合作新契机,推动空间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艳指出,中国空间站既是国家太空实验室,更是面向全球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此次培训班将充分依托空间站资源,为各国科学家打造“无限可能”的合作场景,促进成果共享与联合攻关。她表示,中科院将持续发挥科研、教育、智库三大功能,汇聚全球智慧,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表示,培训班为学员提供零距离接触空间应用前沿技术及中国空间站设备与实验平台的宝贵机会,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科学能力建设,推动空间科学领域发展。他透露,UNESCO科学十年计划将持续深化各国在空间应用领域的合作,扩大受益范围。
香港特区政府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表示,国家近年来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香港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带来崭新发展机遇。特区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专业力量。
埃及航天局首席执行官Sherif Sedky回顾过去十年埃中在嫦娥七号等项目中的成功合作,期待双方在空间探索、地球观测及卫星技术方面开辟新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光廷指出,科大创校34年来始终以科研创新为己任,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及国际合作局长期保持紧密合作,此次有幸承办国际培训班,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全球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罗杰波表示,该院联合空间应用中心与港科大共同主办本届项目,旨在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共建空间科技创新共同体,重点培养沿线国家空间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国际合作中心负责人陈梦云介绍“一带一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培训班背景情况,并详细说明本届培训班的课程体系与结业评估标准。香港科技大学高扬教授代表师资团队发言。
保加利亚科学院空间研究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培训班学员Simeon Asenovski首次访港,他盛赞活动“令人振奋”,深切感受到国际合作的蓬勃能量。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吕从民24日在专题报告中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十年来,已全面建成独立自主、功能完备的空间应用体系,并持续以“开放共享”理念推动国际合作。目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国际合作中心正面向全球滚动征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重点聚焦空间生物与医学、空间材料制备、空间新技术论证及月球资源与利用四大方向。
吕从民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空、互利共赢原则,已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以及港澳地区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交流。未来,中国空间站及后续任务平台将持续开放实验资源,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研究机会。
培训班内容聚焦三大方向:在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战略规划方面,将探讨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成果及全球战略布局,重点介绍空间站科学研究的四大领域,包括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在载人空间站实验能力与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将详细介绍空间站科学设施资源、实验条件及要求,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前沿技术的验证与应用。在国际载人航天合作生态方面,将深入探讨国际载人航天合作模式、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与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载人航天文化与教育融合以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并着力加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包括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及国际组织网络搭建。
图1 第二期“一带一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合影
图2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致辞
图3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艳致辞
图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致辞
图5 香港特区政府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致辞
图6 埃及航天局首席执行官Sherif Sedky致辞
图7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光廷致辞
图8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罗杰波致辞
图9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吕从民作特邀报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