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进展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为我国科技进步、国防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代表中国科学院抓总负责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规划、实施及成果产出与推广,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承担工程研制的组织管理,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可靠性保障,在轨技术支持,有效载荷在轨运控管理,数据获取及应用成果的推广服务等系统技术支持、支撑、保障、服务工作。在对地观测及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应用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

     目前,中心在总体规划设计、集成测试验证、天地一体化信息处理、运行控制和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应用系统总体技术、空间先进实验支持技术、空间信息网络技术、太空智能制造技术、新概念载人深空探索技术等。

     截至2018年12月,中心共有在职职工33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名。

     中心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共有在读研究生174名,其中博士73名、硕士101名。

     中心目前建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大学建立复杂系统先进综合保障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元器件质量保证卓越联合实验室,与广州五所建立元器件质量保证联合实验室,与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建立太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中心(总体部)共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8项;3次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次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5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9人次获“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目前中心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具体招生学科和方向如下:

    博士研究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如下: 

   类别         专业              研究方向
  学术型博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行设计与仿真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
飞行器设计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智能运行控制技术
通信信号处理技术
空间应用信息处理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项目管理

     硕士研究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如下所示:  

类别    专业 研究方向
 学术型硕士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项目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行设计与仿真技术
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技术
高可靠软件技术
空间信息网络与处理技术
智能测试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智能运行控制技术
通信信号处理技术
空间应用信息处理技术
综合电子技术
    飞行器设计 航天器及空间应用的任务分析与系统设计
航天器动力学、控制与仿真
航天器结构、热分析与设计
航天器及空间应用的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     计算机技术 并行设计与仿真技术
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技术
高可靠软件技术
空间信息网络与处理技术
智能测试技术
   电子与通信工程 智能运行控制技术
通信信号处理技术
空间应用信息处理技术
综合电子技术

  010-82178817  010-82581990  所长信箱  纪检信箱
  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邮编:10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