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数据应用成效显著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综合办;数据利用中心|发布时间:2016-04-11

  天宫一号是我国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的目标飞行器,也是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设计寿命2年,2011年9月29日发射入轨,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圆满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按计划开展了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空间环境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超期服役期间,本着“充分利用、挖掘潜力”的原则,空间应用系统继续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空间环境探测设备开展了对地观测和空间环境探测,持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同时大力开展数据应用推广,积极拓展数据应用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数据开放与共享,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6年3月22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在轨数据服务,据悉,数月内,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将逐步降低,并最终再入大气层烧毁。

  发挥载荷优势,坚持需求主导,实现数据生产与业务应用相结合,提高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能力。

  天宫一号对地观测载荷——高光谱成像仪是目前我国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综合指标最高的光谱成像设备,覆盖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等多个谱段,达到了国际同类遥感器的先进水平。截至在轨数据服务终止,地面处理系统总计接收并处理了高光谱数据产品约22TB,包括零级有效数据5TB、一级数据3.7TB、二级数据产品13.2TB,为科学和应用用户提供各级数据产品超过10TB。在积极支持开展公益性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同时,也开展了商业服务模式的探索,更好地发挥了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综合效益。

  天宫一号对地观测数据的应用用户涵盖国家部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计42家,研究领域覆盖矿产和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应用、林业应用、土地利用监测、水文生态监测、城市环境监测等,产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天宫一号空间应用数据产品的综合应用效益。其中,首次应用国内航天高光谱短波红外谱段数据开展矿物分布调查和油气资源调查,为地质找矿和油气资源勘查提供支持信息;首次应用国内高分辨率航天热红外谱段数据开展地表温度反演和沿海海温异常监测,实现了街区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精细刻画了温排水空间分布及海上目标对海流的扰动;利用高光谱数据开展了大量土地覆盖和森林植被精细分类研究,实现了森林树种亚类的精确识别,在土地利用和生物量反演方面展现出极大优势。作为国家在应急减灾方面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曾参与澳大利亚火灾、浙江余姚水灾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应急监测,为相关部门应急救灾和灾后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

  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开展了重力对胶体晶体生长等影响过程的研究,探索了复合胶体晶体的结晶与优化条件,分析了晶体生长和相变或结构演化机理。空间环境与空间物理探测载荷探测了舱外各个方向电子、质子等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了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微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

  当前,天宫一号历史存档数据仍然可以为各领域的科学和应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天宫一号空间应用推广服务平台(http://www.msadc.cn)继续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以创新促进应用,以应用带动发展,不断提高载人航天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前空间数据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空间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服务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带动我国科技进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实施的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宫一号任务在应用数据接收处理、用户服务等方面积累大量宝贵经验,为即将发射升空的空间实验室任务和未来空间站任务的数据应用和成果产出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数据运营、推广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将继续拓展数据应用的新领域,探索创新数据应用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加大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数据应用和服务水平,为推动数据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数据资源广泛应用,为载人航天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河北承德滦河(超光谱红外谱段灰度图像)

  

  城市热环境监测-北京

  

  土地利用调查

  

  浙江余姚水灾监测(伪色彩)

  

  青藏高原地表监测

  


附件下载:

  010-82178817  所长信箱  纪检信箱:jijian@csu.ac.cn
  010-82581990  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邮编:100094)